> 资讯
黑龙江流经蒙古国、中国、俄罗斯,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 从石勒喀河河口算起,整个干流全长2800多公里。 2004年,我国与俄罗斯签署最终边界协议,以黑龙江为两国界河:自黑龙江南北源头交汇处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交汇处为界河。我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边界。 黑龙江下游至最后入海口均被俄罗斯利用,这为本文重点关注的鲑鱼数量急剧下降埋下了伏笔。
黑龙江历史上渔业资源丰富。 上游有约60种鱼类活动,下游有100多种鱼类栖息。 总数甚至超过了多瑙河、沃瓦河等欧洲著名河流。 当地人形容黑龙江为“三花五花”。 十八子,七十二杂鱼。” 例如,众所周知的大型鱼类有梭子鱼、鲟鱼、鲟鱼等; 小型鱼类以鳜鱼、蒙古鳊鱼、红鳅等为代表。 虽然它们的大小和外观不同,但它们的味道却不同。 特色是难得,味道鲜美。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黑龙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黑龙江相当一部分鱼类在近海水域发育成熟,不断往来于内河和浅海之间,可以避免突变造成的伤害。夏季河流水位。 。
本文重点介绍的三文鱼,是黑龙江水域中明星般的存在,甚至被称为“鱼中之王”。 三文鱼体长60-100厘米,体重5-10公斤,最大可达15公斤。 此外,鲑鱼是典型的掠食性鱼类,性情凶猛。 成年后以玉鱼和青鱼为食。 当它是幼鱼时,它依靠吞食水生昆虫和底栖生物。 除少数鸟类和动物外,黑龙江的天敌很少,占据食物链顶端的位置。
三文鱼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个大肥美,肉质鲜嫩,富含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它可以鲜食、熏制、糊化和罐装。 具有独特的风味; 咸鱼蛋又名“红籽”,被誉为世界三大美味之一。
然而,黑龙江三文鱼近年来却遭遇了“命运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初期,黑龙江三文鱼产量连年丰收。 1951年产量首次突破2000吨,定为2085吨; 1963年,三文鱼产量达到创纪录的4500吨,捕获126万条。 但这样的繁荣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 到了20世纪70年代,年产量基本达到几百吨。
在此期间,我国开始有意识地保护鲑鱼,但这并没有阻止鲑鱼的衰落。 20世纪90年代中期,年产量下降到几十吨。 这时,捕捞鲑鱼已成为一种奢侈,而繁殖和放流鱼类则成为主要事情。
渔业部门观察到,不仅鲑鱼产量在萎缩,其物理特性也在“萎缩”。 例如,从重量上来说,在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一条鲑鱼很容易超过8磅,重达11/12磅的巨型鲑鱼并不“罕见”; 但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10年以后,黑龙江的巨型鲑鱼似乎完全消失了,而且大多体型较小,只有5-8斤,与鲤鱼、鲢鳙体型相似。农村鱼塘养殖的鲤鱼。
更令人担忧的是,鲑鱼的交配兴趣减弱,产卵数量大幅下降。 渔业部门的研究数据显示,2000年之前,鲑鱼的产卵数量为4000-5000个; 然而,2010年之后,鲑鱼的产卵数量很少超过4,000个,并下降到2,500-3,500个卵的范围。 因此,黑龙江海域野生鲑鱼处境艰难。 如果不小心的话,整个社会可能会逐渐衰落。
那么问题就来了。 探明三文鱼群落急剧减少的原因并进行大规模养殖放流成为当务之急。
2.鲑鱼崩溃的原因
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以来,一大批化工厂、制造厂、冶炼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工业废水排入附近河流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也导致以长江、黄河、珠江为代表的河流中的原生鱼类要么灭绝,要么大幅减少。 比如,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鱼,以前每年捕捞上千吨,现在却一株难求; 野生河豚鱼变得更加稀有。 再比如,黄河水域的北方铜鱼已被确认灭绝,而黄河鲤鱼却十分稀少,其价格一度突破万条一条。
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黑龙江想要独力生存无疑是困难的。 这也是事实。 据媒体报道,2010年,吉林市一家化工企业向黑龙江最大支流松花江倾倒1000桶化工原料。
2011年,多家火电厂、塑料厂未经任何净化处理就将废水排入穆棱河。 河水大面积呈褐色,散发着臭味。 穆棱河虽然是黑龙江第二大河流,但对黑龙江的直接影响有限。 。 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于多年的积累,加上生活污水和农田灌溉水的“助攻”,黑龙江的水质大不如前。
中俄水利部门多年来联合跟踪检测黑龙江干流水质。 虽然部分断面水质尚可,但有些地方水质确实恶化严重。 而这恰恰给了鲑鱼当头一击。
之所以会迎头撞上鲑鱼,和它的习性是分不开的。 三文鱼是典型的洄游鱼类。 从幼体到成体,它在近海水域生活约3-5年。 性腺发育完全后,鲑鱼趁着秋季,沿着黑龙江水域逆流而上,长达3000多公里到达我国抚远段,然后选择合适的浅滩进行交配和繁殖。复制。
但并不是传说中的三文鱼有多勤快,而是海盐太高,很容易把鱼卵杀死,所以它们不得不选择淡水来抛卵。 而且,鲑鱼逆流游动,其腹部不断受到水流的刺激,进一步促进性腺的发育成熟,有利于其产卵。
不料,幼苗孵化后,成鱼纷纷死亡。 据说,这是留给小苗的最后一顿晚餐。 第二年,幼苗长到5厘米左右,便顺流而下流入大海。 然后再等3-5年逆流而上,这个循环就会重演。
问题的关键是中上游的水体污染肯定会影响鲑鱼的交配和繁殖。 幼苗数量会减少,成鱼数量也会急剧减少。
不可否认,水电站、水闸等水利设施的减少是阻碍鲑鱼洄游的重要因素。 泽亚河水电站和布雷亚河水电站位于俄罗斯中下游地区。 此外,我国历经80年在黑龙江海域修建的多座水电站、水闸,都为鲑鱼的洄游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即使迁徙成功,河道的某些河段也已扩大、硬化,迫使鲑鱼将卵产在裸露或附着物少的浅滩上,很容易吸引捕食者捕食。 可以想象,真正长成幼苗然后返回河流的植物比例。
但以上真的是我国鲑鱼捕捞量迅速下降的原因吗? 恐怕它不见了。
文章开头指出,黑龙江中下游位于俄罗斯境内,最后在尼古拉耶夫斯克入海。 俄罗斯渔业发达,在国际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 实际情况是,俄罗斯每年在黑龙江捕捞大量鲑鱼,只有极少数能够通过渔网逃脱。 最终它们要经过水闸、水坝等诸多自然险阻,真正到达产卵地也是九死一生。
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件为这一推论提供了佐证。 由于日本核泄漏可能导致周边大片海域受到污染,渔获物价格已跌至白菜价,俄罗斯渔业部门立即停止捕捞作业。 结果,我国富源水产部门的检测数据显示,当年洄游产卵的鲑鱼数量相当多大马哈鱼,足足有几十倍之多。 事实证明,俄罗斯中下游的过度捕捞直接导致了我国鲑鱼产量的减少。
3.三文鱼增殖放流可能成为别人的嫁衣
黑龙江省抚远县被誉为“三文鱼之乡”。 据相关媒体报道,仅2014年一年就放流了200万条三文鱼,到当年放流的三文鱼总数已超过2000万条。 2021年,再次放流80万条幼鲑鱼。 确实,我国正处于恢复黑龙江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所以放开它并没有什么错。 只是这些放生的苗木中只有极少数会在3-5年后真正迁移,这显然不成比例。
这种释放是否更有可能导致下游捕捞失控? 因此,渔业部门加强与下游沟通,制定合理的放流捕捞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上游也能看到5/6斤的三文鱼,看到放流的结果。 只有这样,才能长久。
原文:老高
猜你喜欢
- 2023-12-22 “大马哈鱼之乡”未必可信吗?
- 2015-03-29 《路亚钓鱼视频》亚大马哈鱼